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三大原则

发布时间: 2019-12-12


生活中,您是否总是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没完没了唠叨不停,也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喜欢把收好的衣服翻得乱七八糟……当你忙着为孩子的调皮而焦头烂额时,却忽略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正是来源于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比如以下这3件常常被家长忽略,甚至感到烦恼的小事,其实都是孩子创造力强于他人的表现,你留意过吗?

1.喜欢编故事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Ken Robinson曾提出,创造力强的孩子最典型、最直观的特征,是常常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成人解释他们独特的想法。他们在思考时,喜欢运用故事思维和画面思维,通常嘴上还没开始说,脑子里就已经勾勒出清晰的画面和场景,在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故事中的思路去描述。

如果您家孩子也拥有这项本领,那么说明他右脑发达、想象力丰富、看待问题拥有与常人不同的独特视角,这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

可能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所描述的故事前后不连贯,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家长一定要多给予认可和鼓励,千万不要取笑或阻止孩子。

2.喜欢乱涂乱画

国内外很多早期教育者认为,孩子创造力的培养,要以儿童绘画的符号期为突破口,这个时期大概是3-9岁这个阶段。

信手“乱画”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当孩子到了两三岁以后,由于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言语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想象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喜欢涂鸦正是孩子创造力萌芽的重要表现。

面对喜欢乱涂乱画的孩子,如果家长一味干预和阻止,不仅会抹杀孩子的创作灵感,打扰孩子的专注力,而且还会磨灭他们对绘画的兴趣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喜欢恶作剧

孩子喜欢恶作剧比如: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藏起来,故意惹别人哭;洗脸的时候,把水溅得满地都是;故意把爸爸妈妈关在门外,不准他们进房间……生活中,孩子的这些恶作剧,经常令家长感到头疼不已。

然而,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的调查显示,爱玩恶作剧的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博士解释,恶作剧行为并非“从天而降”,它需要孩子思考和设计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动脑的强度相当高,这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一次催化。如果您家孩子也喜欢搞恶作剧,不用太担心,只要引导方法正确,就能挖掘孩子的无限潜能。

我们都想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儿童,但儿童的创造力来自哪里?具有创造力的儿童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三大原则吧!

原则一:让孩子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人类发展的真正推手是自身的需要,当需求强烈时,自然就有创造行为的出现。

因此建议父母不要替孩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不要满足孩子所有的需要。要给孩子留一些出口,让他有迫切地想解决什么事情或者抒发什么情感的需求。

比如孩子想要送给朋友一份生日礼物,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制作,而不要带他去商店购买,激发他的自主性才是创造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原则二:让孩子有自主支配的时间。

现代社会中,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忍不住给孩子报各种才艺特长班,希望让他成为全才。

比如一个5~6岁的孩子前一个小时还在学英语,后一个小时又要赶着练习舞蹈,接下来等着他的还有乐器课程、武术课程等等,他完全没有任何时间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思考艺术的价值,也很难有创造力的表现。

允许孩子“慢一点”,给他更多自主游戏的时间,与其让他把时间花在疲于奔命地赶场子上,还不如带他多接触大自然,引导他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让孩子在探索自然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开阔视野,也激发他的创作潜能。

原则三:营造宽松的氛围,提供丰富的活动。

芬兰的孩子是国际上公认的有创造力的孩子,他们有创造力的秘密就在于芬兰给孩子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和丰富的环境。

比如芬兰里每个幼儿园都有沙池,孩子们有大量时间在沙堆里“创造”,一会儿制作海洋动物,建造海底世界;一会儿做个大蛋糕,小朋友们假装在开生日派对。老师们每天还会带孩子跳舞和画画,但跳舞从不要求动作一致、站得整齐,只要孩子们跳得开心就好。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给孩子开辟出专门的探索空间,让他自由涂鸦,允许他拆解玩具;家里没有沙池供孩子创造,可以引导孩子用橡皮泥来塑形,鼓励他用多种方式发挥创意,表达自己。

让我们共同努力激发孩子探索未知的愿望;给孩子时间让他有机会去探索未知;提供宽松、丰富的环境,让孩子的创造力在合适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上一条: 竹子画 (2019/12/12)
下一条: 团团圆圆做“火锅” (2019/12/19)